2017年4月1日 星期六
琉璃厂商宅院,古韵依旧书写琉璃古都千年兴衰
琉璃厂商宅院位于琉璃渠村,是特供皇宫所用琉璃的巧匠“琉璃窑赵”赵春宜的办事公所。琉璃渠村是经历辽、金、元、明、清五朝的千年古村,琉璃烧造工艺是该村传承千年的技艺。琉璃渠村作为琉璃之乡而声名远扬,素有“中国皇家琉璃之乡”美誉。该村保存有规模完整的琉璃厂商宅院、北京唯一一座黄琉璃顶清代过街天桥、万缘同善茶棚、古道,古韵依旧,犹如置身于历史隧道。西山大道古道遗址以及数十套清代民居院落等建筑文物。
漫步在琉璃渠村,走过全国独一份的琉璃瓦顶的过街楼,便能看到一所保存完好的清代大宅,这是清朝廷工部设在村里的琉璃局办公场所,当地人称作“琉璃厂商宅院”,“琉璃窑赵”家族在此主管琉璃生产200余年,宅院最出名的主人便是五品皇商赵春宜。
琉璃厂商宅院位于龙泉镇琉璃渠村东口,过街楼南侧,北京琉璃制品厂院内,是一座清代的建筑,该座北朝南,二进四合院,整座建筑均以回廊相连。整座建筑十分精良。由于琉璃渠的工艺天下驰名,又坐落在京西古香道上,琉璃渠成了南北过往商贾聚集之地,当时的热闹景象,可从宅院的建筑规模上可知一二。
琉璃工匠家族出了五品官,这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赵春宜显赫到什么程度呢?琉璃渠村当年归宛平县管,宛平县管辖皇城,号称天下第一县,知县不过是个六品官,所以宛平县的官吏根本管不了琉璃渠村。赵氏家族为何如此受到皇家器重?只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琉璃制作的秘方。
在村里还流传着赵春宜的轶事,据说他非常聪明,还有一个德国人曾认他为干爹,而且常为村里做善事,琉璃制作的传承和保密制度便是他制定的。琉璃制作程序繁多极其复杂,工种就分为“上三作下五作”,各作之间也不许串作和偷艺,采用工序分工法,一个人只许掌握一道工序,每个人只需把自己的活儿做好。这种分作方法居然和现代工厂的分工制度如出一辙。
如今走进“厂商宅院”,还可以想象当年这里的繁忙兴盛,两进的四合院占地500多平方米,一共22间房,青石台基,砖雕精美,院内方砖漫地,墙体磨砖对缝,用地炕火墙取暖,建造得极为讲究。“村里把这个院子也叫做 ‘花园子’,因为赵春宜一生喜好养花,宅院内外种满花树,院外还开出了40亩荷塘,他给东侧廊子取名‘东临听雨’,西侧廊子取名‘西阁听雪’,非常风雅。”
民国时期,琉璃渠村窑厂日渐衰落,厂商宅院也随之萧条了。
琉璃厂商宅院,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琉璃烧造工艺诞生的地方,村口那座“琉璃之乡”的牌坊闪闪发亮,黄色透亮,蓝色欲滴。琉璃文化廊、九龙壁、过街楼……琉璃的痕迹随处可见,从元代开始,这里的窑火不间断地在北京西部山口的上空延续了七百多年。这里曾经是皇宫建设的专用琉璃制品厂,天安门维修、故宫武英殿大修等所用的琉璃,均由此地特供。
“琉璃局”的名称出自元代。当时为营建元大都(北京),朝廷在此烧制琉璃瓦并专门设立了“琉璃局”。此后直到清朝,皇宫里的琉璃制品主要是由琉璃渠提供的。清朝乾隆年间,京城里的御用琉璃厂迁到城外与琉璃渠村合并,琉璃渠由此进入鼎盛时期。
京西琉璃渠古村琉璃厂商宅院,到处彰显出一种“皇家气派”。走进村里,目之所及的是富丽堂皇的琉璃瓦顶,精美的琉璃构件随意散落在各处,等走到村中那道美轮美奂的百米琉璃墙前,那就真要忍不住惊叹了。
千百年来,在这个宅院中,琉璃渠古村窑火不熄。山上的黑色页岩被开采、揉碎、烧制、定型、上釉,几十道复杂的工序,才成为一块溢彩流光的琉璃,装点了几个朝代的雄伟宫殿;制作琉璃的秘方在一代代匠人中口传心授,传承至今,他们在窑前度过漫长的岁月,无论世事变迁,从先辈传下来的匠心从未改变。
琉璃厂商宅院附近有一个“琉璃园”,园中展示了琉璃渠村为全国烧制的“经典作品”,如维修天安门的正吻、南京阅江楼的鸱吻,以及北海九龙壁的试烧1:2构件等。进入村子,迎面是一面耀眼的琉璃文化墙,墙上展示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兽。文化墙旁边是明清皇宫御窑厂演变。
说起中国的建筑特色,不能不提琉璃,建筑大师梁思成曾写道:“琉璃瓦之施用,遂成为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一。”林徽因更是充满感情地赞叹:“本来轮廓已极优美的屋宇,再加上琉璃色彩的宏丽,那建筑的冠冕便几无瑕疵可指。”
琉璃用于建筑的屋顶,最早始于北魏,《魏书 西域志》提到五色琉璃,“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为。”到金国在北京建都,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琉璃,史载金中都“宫殿皆饰以黄金五彩,一殿之成,以亿万计。”
忽必烈建造的元大都比金中都更为壮丽,装饰宫殿的琉璃顶让马可波罗惊叹不已,他在那本著名的游记中写道:“顶上之瓦皆红黄绿蓝及其他颜色,上涂以釉,光辉灿烂,白色犹如水晶,蓝绿则如各种宝石,致使远处也可见此宫之光辉。”元大都皇宫的修建成为北京皇家建筑超大规模使用琉璃构建的一个高峰。
清朝百年间,“琉璃窑赵”世代和皇家建筑总设计师“样式雷”合作,“样式雷”先后六代都主持皇家大型工程的设计,如故宫三大殿、圆明园、万寿山、玉泉山、承德避暑山庄等,这些工程的琉璃制品都是“琉璃窑赵”烧制制烧纸前,先由“样式雷”设计,绘制图纸制作模型,然后“琉璃窑赵”烧成坯子,镌刻花纹,两家分工合作。史料记载,当时为皇家烧制琉璃构建,不论大小品种,统一计价,每件纹银一两,可谓利润丰厚。传说中的仙人可以点石成金,在琉璃渠村,真的可以“撮土成银”。
为皇家办事,规矩非常多,所有构件器物如有一丝一毫的差池便会引来杀身之祸,所以琉璃渠村的工匠们小心翼翼精工细作,代代传承,手艺炉火纯青。由于承造皇家“大工”构件有功,“琉璃窑赵”第16代孙赵春宜还曾受封五品蓝顶子,成为显赫一时的皇商。
如今的琉璃渠村,曾经风光无限的国营琉璃工厂已经成为往日的记忆,但是琉璃制作却并没有停止,千年的窑火并未熄灭。村里现在还有两家民办的琉璃窑场,仍然在延续着古老的工艺,为北京很多古建的修复提供琉璃制品。
古都千年琉璃的兴衰往事,书写着古村的命运起伏,一代代工匠的人生编纂出一部琉璃的史书,而琉璃渠村的故事,还在继续。
http://jeditv.com/china/beijing/%e7%90%89%e7%92%83%e5%8e%82%e5%95%86%e5%ae%85%e9%99%a2%ef%bc%8c%e5%8f%a4%e9%9f%b5%e4%be%9d%e6%97%a7%e4%b9%a6%e5%86%99%e7%90%89%e7%92%83%e5%8f%a4%e9%83%bd%e5%8d%83%e5%b9%b4%e5%85%b4%e8%a1%b0/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