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

马致远故居,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曲状元"马致远故居,是一座大四合院。故居门前有小桥流水,院内枯木苍凉,野草丛生。《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很相似。“西村日长人事少...高枕上梦随蝶去了”。这西村应该就是韭园村的西落坡村,东西两村相连,老屋世代相传。

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称。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他的作品具有豪放中显其飘逸、沉郁中见通脱之风格。杂剧的语言清丽,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词采清朗俊雅,而不浓艳,「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瘖之意。又若神凤飞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

古道西风瘦马


京西古道以“西山大路”为主干线,连接着纵横南北的的各条支线道路,其中的中道、南道、北道为其主要组成部分。远古的烽烟、民族的交往、宗教的活动、筑城戍边以及古道、西风、瘦马等数不清的神奇故事,散落或留存在古道两侧,它是那个时代经济、文化的具体象征。

亘远的古道在门头沟区依依蜿蜒盘旋,日久年深,构成了无与伦比的与大自然相偕的人文奇观。从商旅通行到朝拜神庙,从攻防战守到贸易往来,从古都兴建到民族文化交流,都掩映于山中的古道。

在石古岩下车后,马路对面的指示牌,韭园的牌坊。入韭园,沿着路一直往上走,到了刻有京西古道四个字的石碑,再前行一段距离,才到达马致远故居。村内沿途也有关于马的石像,想是在古代,作为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马是村民不可或缺的伙伴。

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故居门前有小桥流水,门前的影背墙上现在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生平介绍。绕过影壁跨过一间东房的大门就来到院子里。院子很大,建筑古朴典雅、简约豪放,四合院结构,东南西北各有一屋,以元代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包括正门、正厅、东西亭、游廊等建筑,力求创造出元代散曲、戏剧浓厚的元代历史文化品位,体现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文化风采。

马致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从他的散曲作品中,可知,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

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故居因长久没有人居住,现在破旧得很厉害,院内野草丛生,杂物堆放,很有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后经地方县府重修,现在已经重新焕发光彩,但那种历史苍茫感却降低了不少。

屋内是关于马致远的书画和用品。传世作品,如《汉宫秋》《双调夜行船·秋思》《潇湘八景》《岳阳楼》等的图文集,再现了浓厚的元代文化。马厩里还有一匹石马,想必是曲“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马。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山林,隐居在何处,并没有详细记载。他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故居,为古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奏响新的乐章,重奏千古绝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http://jeditv.com/china/beijing/%e9%a9%ac%e8%87%b4%e8%bf%9c%e6%95%85%e5%b1%85%ef%bc%8c%e5%b0%8f%e6%a1%a5%e6%b5%81%e6%b0%b4%e4%ba%ba%e5%ae%b6%ef%bc%8c%e6%96%ad%e8%82%a0%e4%ba%ba%e5%9c%a8%e5%a4%a9%e6%b6%a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